有一种特种钢管,要能承受六百多度的高温,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可以承受超过一吨的压力,并且保证稳定工作十万小时以上。要求加工精度极高。
“我们深孔加工,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要‘正’,一个要‘直’。干了这么多年,这两个字就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我要求它和人生的直线度一样,不能走偏。”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戎鹏强是响当当的“镗工大王”。他1994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当时只有29岁。他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破解了高压釜出口偏难题,成为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领域的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33年20万米
清晨6点不到,戎鹏强就早早地起床,准备早点。早饭后,他骑上旧自行车,听着新闻,去工厂上班。
北重集团的宣传廊道,“中国保尔”吴运铎和“镗刀大王”戎鹏强的图片分列两厢,隔空相望。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戎鹏强说,每每有些许闲暇,自己总会在前辈工程师的事迹栏下驻足良久。
戎鹏强说,只要走进北重集团的大门,即使闭上眼睛,他都能摸到自己工作的502车间。毕竟,从1983年至今,戎鹏强就干了镗工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33年。
戎鹏强从进厂第一天开始就把技能提升作为目标。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实践,他总结了“摸、听、看、量”四字诀。所谓“摸”,主要是摸刀杆,根据摸 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就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是要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量”是测量 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和内控的尺寸。现在的戎鹏强练就了以“手”当“眼”的绝活儿,只要用手握住刀杆,通过感受刀头的震动,他就能对加工进度做到心中有 数。
多年来,戎鹏强承担了各种口径系列身管生产和科研加工任务,加工身管总深度达到20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