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他的工友更愿意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蒋”。总经理说把订单交给老蒋放心;厂长说有老蒋在厂里安心;工友们说和老蒋一起工作舒心……惹得其他分厂厂长既羡慕又嫉妒:“咱要是有一个老蒋就好了,少操多少心呀!” 他就是辽宁锦州万友机械部件有限公司三分厂表面处理工段长蒋洪生。
弃渔上岸进工厂
蒋洪生出生于渤海湾畔的一个小渔村,十几岁就出海打鱼捕虾了,是当地有名的捕鱼好手。然而,工厂机床的轰鸣声似乎比浪涛声更具吸引力。2006年,蒋洪生弃渔上岸,选择了进工厂做工。工厂让蒋洪生感到既陌生又新鲜,每天他都会把机床擦拭得铮明瓦亮、一尘不染,他太爱这份新工作了,连过年都不“消停”。别人在家吃年夜饭,蒋洪生在满是机床的厂房来回穿梭,手中的手电如同一双警觉的眼睛,不停地搜索着,不放过一处安全隐患。 手电照到电镀池,一处管道冻裂,蒋洪生立即与维修班取得联系,保证了节后生产线正常运转。厂长田慧国事后还心有余悸:“如果不是老蒋及时发现管道爆裂,生产肯定会耽误,交不了订单后果不堪设想。” 公司的产品大多出口欧美,要符合国际标准,这让刚“上岸”的蒋洪生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但凭着敢与狂风巨浪搏斗的胆识和勇气,他迅速掌握了看图纸、操作机床等基本生产技能,平生第一次生产出了闪闪发光的汽车减振器活塞杆,完成了从一名捕鱼能手到产业工人的蜕变。 不过,蒋洪生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把产品生产出来,而是要生产出好产品。从站在生产线上那天起,他就把产品质量标准定在了欧洲标准之上,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他常说:“国际高端车里的减振器装的可是我们生产的活塞杆,咱千万不能丢中国工人的脸。” 和他的考勤一样,蒋洪生生产的产品合格率在厂里也一直名列前茅,很快从一线员工中脱颖而出,一路晋升为班长、工段长并连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
“有事找老蒋”
蒋洪生不仅工作干得好,人缘好在公司也是出了名的。 一线工人出身的他,对表面处理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位都十分的熟悉,不管哪个工位的工友生病或者家里有事,蒋洪生都会主动顶岗代班。当工友表示感谢时,他也总是憨憨一笑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 久而久之,“有事找老蒋”就成了大家的共识。车间里无论谁有烦心事,都愿意和他说一说,对于工友们的诉求,蒋洪生也愿意伸出援手助一臂之力。 得到蒋洪生帮助最多的是那些青年员工。只要有新人入职,他都要主动找年轻人谈心,询问他们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还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表面处理工段”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蒋洪生关心、鼓励年轻人的暖心话语。
老蒋宝刀未老
蒋洪生是全公司唯一一位没有学历的基层管理者,选拔其做工段长,看中的就是他那股实在劲儿和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个性。 蒋洪生深知自己底子薄,若想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不断去学习。于是,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笨鸟先飞”,业余时间捧起了企业管理书籍,满是油污的手开始尝试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 他生怕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和管理不善,影响产品质量和公司信誉。因此,每一次产品更新、工艺改进、技术攻关,蒋洪生都要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亲自监督,对生产线上任何环节都了然于胸。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也慢慢丰富了蒋洪生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蒋洪生爱琢磨,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积极找症结、想办法。 电镀是活塞杆的关键工序。电镀工艺的废水、废气味道刺鼻,一旦处理不好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生长在海边的蒋洪生就将“环保”两个字装在了心里。 2011年,公司启动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蒋洪生和工友们集思广益,提出将机加工表面处理车间的活塞杆电镀线内清洗改为线外清洗,这一条合理化建议,不仅每天节水40余吨,更是最大程度降低了清洗液对环境的污染。如今走进机加工表面处理车间,再也闻不到那股刺鼻的味道了。 15年来,蒋洪生参与技改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项(条),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