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学院办公室!

学院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公告 >> 正文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2013-08-12    作者:     来源:     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院全面提升竞争力,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要求,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促进我院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奠定我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重要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发展筹划未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推动了学院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学院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变化情况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适时开展教育思想讨论,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办学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学院发展的内涵建设。通过60年校庆,在总结学院60年办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凝练了学院60年办学的精神和文化,形成了“因粮而立、依粮而为、为粮而育”的办学特色和“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厚德、强能”的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和“好学、善问、慎思、笃行”的学风,学校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2.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生规模由“十一五”初期(2006年)的4954人,发展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11829人,增幅达141%。高职专业设置由“十一五”初期的11个,扩展到“十一五”末期的27个,增长145%,形成了粮食与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经济贸易、财务管理、商务英语、艺术设计等七个专业大类,27个专业门类的专业群,专业特色日益明显,专业结构日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联合办学,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转变办学思想,明确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以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攻坚工程,切实加强德育,加强以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并重的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学分制、分层教学制的改革与实验,探索“订单培养”、“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要求,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人数由“十一五”初期的258人,增加到“十一五”末期的321人,增幅达24%。从企业聘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兼职教师由64人增加到208人,增幅达225%。专业教学团队初步形成;在职教师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由73人增加到94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由32人增加到78人,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教师由9人增加到80人,“双师” 素质教师由73人增加到111人。“十一五”期间,学院有20余位教师被认定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省级学科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得到加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蔚然成风。
    5.科研工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市(厅)级及以上教研科研立项课题45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17项,市(厅)级立项课题2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教辅读物107部。126项教研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励。科研团队初步形成。
    6.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学院全面开展了新校区建设,初步完成了相关设施配套改造和建设,使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学院占地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到1.8亿元,校舍建筑总面积增加到17.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到40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增加到50万余册,电子图书增加到800GB。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7.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学院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15328人,为我省区域经济和粮食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54个,专业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22项,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累计培训6332人次、鉴定4818人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养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员2787人、现代远程教育专、本科层次学员191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5人。为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8.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十一五”期间,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等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委会议事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党委被省委组织部、省委省直工委评为省直机关“五好”基层党委。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和谐前进的新气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称号,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省级文明单位”复查中荣获第三名。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十一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除校舍建筑面积外各项指标全部完成,学院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知名度、认可度明显提高,连续10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在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与省内、国内先进的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长期以来财政投入不足,建设经费短缺,新校区第三期工程中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项目尚未建设,新校区教职工生活、办公条件也需要改善。学院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办学资源的配置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高端科研人才较为薄弱。目前,学院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教职工总数的0.59%、19.23%、31.07%,比省岗位设置管理规定的比例(正高级3%、副高级22%、中级48%)分别少2.41、2.77、16.93个百分点。学院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还需进一步充实。
    3.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尚未彰显出真正的办学特色,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建设至今未实现突破,相当一部分专业存在着“一般化”、“大众化”,甚至“老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校企合作、国内外合作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4.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方式的转变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相适应,多年来形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现代大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新要求、与广大师生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办学、学术和科研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加强,行政、教学、教师、财务等内部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1.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贯彻落实大力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做出了总体部署,进一步要求将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创造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化,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巨大市场需求。
    3.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培训实训基地等措施,为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4.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为粮食行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经历了近20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前粮食行业正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又一个粮食科技人才需求的高峰期即将来临。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粮食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55万,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达到15.4万。未来10年,粮食行业对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这无疑给学院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5.国家实施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国家关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为学院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加快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学院才能跻身于一流职业院校行列,才能使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面临的挑战
    1.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双重压力并存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几年,学院面临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如何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十二五”时期将是高等职业教育保持规模提高质量的时期,在学院现有规模仍然较小的情况下,学院面临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
    2.高职院校优胜劣汰竞争环境对学院生存能力的挑战。随着国家对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支持力度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势群体会很快形成,高职院校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在学院的整体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善,办学水平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还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学院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学院办学质量与特色的挑战。随着高职院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突出学院的办学质量与特色,是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4.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挑战。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作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在促进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及时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方向,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5.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院办学模式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将以提高增长质量为核心,经济增速将相对回落,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如何改革创新学院现有的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模式的灵活性,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结合、与地方结合、与企业合作的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和特色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优秀人才为目的,加快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实现学院的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办学定位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依托粮食,服务社会。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高等教育和行业培训,形成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格局;以粮食类专业为主干,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突出的专业群;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粮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把学院办成技能人才的摇篮、技术服务的基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学院“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把学院建成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服务社会领先的省级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院。
    2.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按照市场需求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生达到10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3000人左右。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到2015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室0.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基地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万平方米,操场0.5万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88万册,电子图书达到1600GB。
    (3)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加强专业建设,优化提升传统专业,建成品牌优势专业,适时发展新型专业,果断淘汰落后专业。到2015年,专业总数由现在的27个增加到41个。创建1-2个省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大力推行和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重点培育精品课程,到2015年,建成80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创10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5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突出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2015年,有考证专业的学生获得“双证书”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从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0%以上,学生在专业大赛中获奖人次逐年增加,办学质量全面提高。
    (4)教师素质明显提高。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好、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打造多个影响力强的教学团队。到2015年,教师总人数达到556人,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拥有20名以上在相关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5%以上,建成5-10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5)实训实习基地齐全完善。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创新实训基地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到2015年,全院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力争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完善4个省级实训基地,新增7-8个校内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个与企业具有长期深度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办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争取重点专业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
    (6)科技实力稳步上升。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的经费支持力度,争取立项完成1-2个国家级课题,15-20个省部级课题,30项横向科技项目,争创10个以上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著、编(译)、主编、参编书籍年均10部以上,在CN期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年均200篇左右,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本学科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刊发50篇左右。力争把学院学报办成CN刊号的公开发行刊物。
    (7)国际交流合作迈开步伐。 “十二五”期间,建立起完善的国际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深化自身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际职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开拓我院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到2015年,国际合作办学规模达到500人左右。
    (8)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利用人力智力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行业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到2015年,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到款额力争达到100万元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年均培训量达到4000人次左右。
    (9)体制机制适应发展。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学院管理现代化、决策信息透明化、激励机制绩效化、资金运营市场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形势发展的现代高校办学管理体系,满足市场需求的教学科研体系,助力学院发展的人事财务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体系。
    (10)校园环境文明和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厚德、强能”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加强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创造条件。师生对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满意率达95%以上,校风、教风和学风评价达到河南省内高职院校前列,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长。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十二五”期间建成教职工“周转房”约7万平方米,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四、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1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原则,按照“发展市场急需专业,稳定传统优势专业,创建省级重点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加强专业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以优质专业建设促进创新型学院建设。要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加强粮食工程、机电一体化、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动漫游戏与制作等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创建一批学院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使之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实力的品牌专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服务面;各专业要建立并完善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专业论证和课程改造,保证专业设置的适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2切实加强课程建设。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全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建设能较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优质课程,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课程体系“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特点,加大课程综合化力度,以某一职业领域为目标,以行为过程为导向,实施“突出技能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能模块体系;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训大纲的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积极推进课程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接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同类高职院校先进水平;要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立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涵盖各专业的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提倡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倡理论教学先学后讲,实践教学先做后教。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模块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要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技能展示、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鼓励教学创新;要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和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引进、应用高水平的CAI课件,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到2015年,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要达到90%以上,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部实现资源上网。
    4.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要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充实、修改、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要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三级听课、专家督导等教学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成所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工作流程设定,确立评价方法,建立奖惩机制,形成一套适应学院要求、具有学院特色、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
    5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以建设资金为保障,充实、更新、增加实训设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到2015年,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成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标准化生产性实习车间、仿真实训实验室,每个专业要至少建成2个与规模较大的企业深度合作、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二)围绕需要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引进人才的问题,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研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团队建设
    1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任”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创造优越条件吸引高级优秀人才,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发挥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要与企业联合培养在岗专业教师,积极实施“教师进车间”活动,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要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优先录用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要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按需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坚持按需培养,制定和完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力争在重点专业中形成以学历学位较高、教学科研水平优秀、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为首的教师队伍梯队;要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努力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学术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切实加强教研科研团队建设。要突出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院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发展、科研水平提升、培养青年学术科研骨干等方面的决策参议功能;要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科研团队,逐步实现从以个人研究为主向集体协作攻关为主转变。加强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形成重大科技、教育创新成果;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学研究活动,定期选择和确定一批院级重点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要积极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教学研究成果有大幅度增长,并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把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列为教师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保证科研经费投入占学院办学收入的适当比例;要完善教研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对国家级期刊论文、国家级统编教材、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和获奖教研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促进学院尽快产生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教研科研成果;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对外开展学术交流和在学术团体中任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要加强学报建设,加大支持和投资力度,提高学报质量和知名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学院学报办成具有CN刊号的公开发行刊物。
    3.切实加强管理团队建设。要建设团结、勤政、廉洁,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和行政能力强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要完善院系两级、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专业融合互补,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院、系两级办学积极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院、系二级办学实体的责权划分,形成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岗位聘任和绩效分配改革为重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并能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优绩优酬、以岗定薪、重责重奖”制度;要建设“节约型”学院,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集中财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和审批制度。认真落实处室、系部经费分帐预算管理办法,确保各部门严格按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把握资金的使用周转情况,不断改革招投标和物资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确保经费的合理支出。
    (三)围绕办什么样学校,怎样办好学校的问题,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
    1植根粮食行业,扩大服务面向。学院因粮而立、依粮而为、为粮而育,服务粮食行业、面向经济社会,以粮食类专业为龙头,构建工、经、管、文、艺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走具有鲜明粮食特色的办学之路。
    2.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学院组成的学院董事会或理事会,共同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发挥各自在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并重的学习制度;要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院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4.以能力为核心,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服务为宗旨,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以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应用中心、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发挥学院专业和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服务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要充分发挥学院国家粮食行业职工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要依托学院教育资源优势,面向本地区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复员军人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6.以国际学院为依托,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结合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规划,与国外合作院校建立互派教师、互派学生的合作交流制度,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研修学习,邀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引进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办学、管理理念和项目,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7.以完善办学条件为平台,推进基本建设,壮大发展基础。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专项拨款。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联合办学、企业捐助、融资贷款、校办产业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方案,使学院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标准;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存储、网络计算体系和服务器集群,打造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系统,满足网络和远程教学需要,建成可靠的网络安全、用户管理以及运行维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不断完善和扩大服务功能,优先发展网上教学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网络管理功能;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道德规范教育和文明诚信教育活动,营造高雅、文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考风。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师生遵纪守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和谐、文明、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8.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形势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师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政绩观,努力把学院建成发展先进生产力、继承历史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和创新科技知识的文明园地;要抓好“两风”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以法治校,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管理、运行模式、体制和机制,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健全咨询、审议、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运行体系,使学院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要落实离退休人员政策,使其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四)加强对实施规划的领导,提高执行力
实施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事关“十二五”期间学院改革和发展大局,关系学院教育教学事业的成败。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即为刚性规定。各级领导一定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带头承担规划责任,带头负责规划内容的实施。要深入开展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规划内容的认识,建立教职工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扩大教职工对规划执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院上下要形成合力,为完成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做出贡献。
五、附录
 “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  别 指  标 单位 2015年 属  性
办学规模 高职全日制在校生 10000 预期性
其他学历教育在校生 3000 预期性
非学历教育及各类培训 人次/年 4000 预期性
专业建设 专业数量 总数:41 约束性
新增:14
省级及以上示范、品牌、特色专业 总数:4 预期性
新增:3
院级示范专业 总数:10 预期性
新增:7
课程建设 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总数:15 预期性
新增:15
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 16 预期性
院级精品课程 80 预期性
教材建设 国家规划教材 5 预期性
院级自编教材 30 预期性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 3 预期性
校内生产性实习车间 15 预期性
校内仿真型实验实训室 40 预期性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完善) 4 预期性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98 预期性
基本建设 固定资产 万元 总值:28000 约束性
新增:10000
教学、行政用房 万平方米 总量:21.3 约束性
新增:4
教学仪器设备价值 万元 总值:6000 约束性
新增:2000
馆藏图书数量 万册 总量:88 约束性
新增:38
教师队伍 教师数量 总数:556 预期性
新增:235
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比例 % 30 预期性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 % 50 约束性
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 85 约束性
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2 预期性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10 预期性
教研科研工作 省级及以上课题 20 预期性
市(厅)级课题 80 预期性
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 1000 预期性
公开出版学术性著作、教材 60 预期性
获省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奖 10 预期性
获市(厅)级教科研成果奖 100 预期性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 万元 100 约束性
社会培训 人次 20000 约束性
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率 % 95% 约束性
校园绿化 绿化总面积 万平方米 141000 约束性
树木覆盖率 % 41.2 约束性
    说明:根据规划指标的不同属性,“十二五”规划的主要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学院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各系部及相关部门的行为实现,学院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强化学院意图的指标,学院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都要纳入各系部处室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