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组织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评选的通知

发布者:  时间:2008-04-07 00:00:00  浏览:

关于组织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评选的通知

各处室系部: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举办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有关事项的通知》(教体卫厅【2008】1号),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举办河南省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河南省第二届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围绕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方面的作用。

二、参加对象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包括各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各类普通高校专业艺术院系和专业艺术院校,各类普通高校艺术师范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师及管理人员),有关教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三、研究领域

1、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新的视角,拓宽、深化高校艺术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包括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内涵、地位及特有的教育功能,我国近现代高校艺术教育思想、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思路等方面的研究;

2、结合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针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以实验性、应用性为主的课题研究,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

3、根据社会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布局结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4、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研究,包括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艺术教育教学管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改革实验案例,以及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的研究;

5、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针对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对普通高校艺术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及提高艺术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研究;

6、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艺术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7、关于高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研究,探索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模式;针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探索在正确价值导向下丰富高校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普及高雅艺术,构建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为特质的校园文化的研究,探索如何为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8、关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探索如何借鉴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的经验,以及如何推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国际交流。

四,入选论文要求

1、论题应围绕本届论文报告会的论文范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有深度的研究,体现创新精神,求真务实,解决高校艺术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力求学术观点有新意,在实践中有推广价值。

2、自觉遵守科研道德,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倡实验性、应用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保证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原始数据应保留备查)。

3、论文撰写符合学术规范,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3名。

4、论文和论文摘要统一用A4纸张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正文用小3号仿宋体,单面打印,一式6份。每篇论文不超过6000字,论文摘要不超过600字。

5、为便于论文的密封评选,论文的标题和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及所在单位字样。请在论文申报书(申报书到科研处填写)上填写作者姓名、单位、论文题目、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五、论文的评选

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的评选范围分为甲、乙两类:甲类为2005年9月以后撰写,并且没有在公开媒体上发表过的论文,乙类为2005年9月以后在公开媒体上发表过的论文(报送时须附上发表刊物封面和目录页复印件);已参加过第一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评选(含获奖和未获奖)的论文不再参加本届论文评选。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各校报送的论文进行评选。论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另设优秀组织奖。省教育厅将按要求推荐部分优秀论文上报教育部参加全国评审。

论文报送时间为2008年6月23日至6月27日,逾期不再受理。请有意参加评选的教职员工在此期间将论文及电子版报送至院科研处。

 

                                                     院科研处

                                                    2008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