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 实现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8-5-29 8:27:50
就人才市场而言,人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完全对接,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但如何才能距离这一理想状态更近一些,让人才和市场更好地实现匹配?人才供需预测机制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行业人才需求最新报告》日前发布。该报告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的专家课题组,在开展2008年春季全省行业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对2008年至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不同学科人才需求作出了预测,同时对正确对待和解决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解决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良方在哪里
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诸多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山东省近年GDP的高增长,并没有带动行业人才的高就业。
人才需求增速减缓,就业形势严峻
2004年至2007年间,山东GDP增速一直在14%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而同期行业人才需求增速则在低位区间且逐年下降,行业人才需求增速由2004年的8.78%和2005年的9.87%逐渐下滑为2006年的6.53%和2007年的5.58%,预计未来3年基本在6%左右的水平徘徊。
据分析,山东省国民经济各行业(19个行业门类)中有13个行业2007年人才需求增速低于前7年的平均增速。按照趋势预测,与前7年相比,未来3年国民经济19个行业门类中仅有采矿业高于过去7年的平均增速。这表明除采矿业外,其他行业均不同程度出现人才需求吸纳能力走软和“饱和”现象。
调查数据表明,2007年拉动全省人才就业增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批发零售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4类行业,其拉动人才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16%、16.90%、13.47%和10.17%,其余15类行业中有12类行业对人才就业增长的拉动均不足5%,而这12类行业大多为以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的基础服务业,以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和以公共管理服务及公益性信息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业。众多行业人才就业增长不足,形成全省性的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
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19个行业能够吸纳新增大专以上人员约为63万人。而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是,2008年至2010年全省将有近150万大学毕业生,63万个岗位需求对应150万人的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80多万人,再加上近几年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日愈严峻。
未来三年经济学学科人才需求量最大
课题组在收集分析2001年至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19个行业门类大专以上人才学科专业数据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山东省“行业-学科人才增量转换矩阵”,并依此矩阵测算出今后三年全省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对不同学科大专以上的人才需求状况。
结果显示,今后三年,全省对经济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为17.78万人,其中需求量大的前五个行业部门依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16万人)、制造业(2.27万人)、批发零售业(1.71万人)、金融业(1.48万人)、教育部门(1.42万人)。
此外,全省各行业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较多的还包括管理学(10.35万人)、理学(7.99万人)、工学(7.99万人)、医学(6.93万人)。
今后三年,需求最弱的学科是历史学,需求量为0.08万人;其次是军事学,需求量为0.63万人;再次是农学,需求量0.74万人;列第四位弱的是哲学,需求量为0.86万人;列第五位弱的是教育学,需求量为1.96万人。数据表明,在有限的人才需求空间里,上述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更为有限。
初次就业对口率走低,大学教育实践效用待加强
专业对口率是就业质量在质的规定性方面浅层次的体现。专业对口率高,说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度高,也表明学校设置的专业符合社会需要。调查表明,山东省大学生初次就业对口率的学科间差异十分明显。以哲学专业毕业生为参照,高等教育的12类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倍率最高的为医学类,其对口就业率为9.058;其后依次为农学(5.732),理学(4.246);军事学(4.244);工学(3.837)。
高等教育12大类学科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就业倍率最低的为历史学,其对口就业倍率为0.863;其次为哲学,其对口就业倍率为1.000;再次为法学(1.118);排第四位的是管理学(1.631)。
通过纵向分析,全省大专以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近年日趋走低。2000年以前,全省大专以上人才初次就业对口率高达70%以上,2001年至2007年这一比率均值降至不足58%,2007年仅为55.6%,比2000年以前低15个百分点。
为检验大学教育在工作实践中的效用程度,课题组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您在大学学历教育中所获取的知识有多大程度在工作实践中是有用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大学所学知识“绝大部分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28.4%,回答“约一半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31.5%,认为“很少部分有用”的占27.0%。
被调查者在回答大学教育实践效用低的原因时,42.85%的认为是由于目前“技术变化太快”以致大学所学知识跟不上技术更新;另有25%的人认为是大学“专业口径太窄”导致“学-用”不相匹配;亦有15.39%的人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薄弱”不能适应创新和拓展的需要。
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优化行业人才结构
当前,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有效跟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调查表明,在职培训对员工的岗位适应程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受过脱产培训的大专以上员工其岗位适应程度是未接受培训的3.27倍。行业人才在职培训比例的高低,多棱镜式地折射出该行业技术更新的程度、在岗人才技能的适应程度、大学教育是否提供基本对应的专业人才以及企业是否注重员工劳动技能的提高等。
在这次调查中,山东省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大专以上在职员工,参加工作后接受过3个月以上在职培训的比例较低,全省仅为18%。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在职培训比重最高,其后依次为建筑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等。在职培训较低的行业有: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
学历继续教育,明显优化了诸多行业人才资源结构。目前在山东省国民经济19行业门类中,有11个行业本科以上人才比重(占大专以上人员)为30%以上。其中,科研、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娱乐和教育等行业在40%以上。
对本次调查相关数据分析表明,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在业人员参与继续学历教育的概率最高,约为研究生的6倍;第一学历为专科的稍逊之,为研究生的3倍。全省国民经济各行业大专以上在业人员中,36.1%的人有过第二学历深造的经历。第二学历者比重较高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
这些行业大专以上人才较大面积的进行继续教育和深造,其透出的信息是作为需要及时跟进市场经济的属生产和服务领域的行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更新以及岗位竞争压力,都迫使在岗员工即使是大专以上人才也要不断充电和继续学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有效需求
关心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关注和解决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高度关注民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自主创新型经济,也迫切需要解决人 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目前许多行业在岗人才队伍已出现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和技能水平落后等问题。由于近年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许多行业现有人才队伍期待新生人才的补充,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加入到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中来。新生人才的缺失或不足,势必影响到行业自主创新发展,影响到山东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及国内外竞争力的提升。
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在经济层面的“问责”实则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中,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最佳路径。
国内有学者对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弹性进行分析,结论是:第一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该产业就业增长0.1596个点;第二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该产业就业增长0.2628个点;第三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该产业就业增长0.3834个点,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
但近些年山东倚重第二产业发展忽视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大大滞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山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全社会对解决好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新期待。
解决人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和大学教育“学”与“用”的脱节,政府应有积极的姿态。政府层面“看得见的手”与市场层面“看不见的手”的积极干预,对解决上述问题均有积极的作用。在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才就业有效需求方面,政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顺大学教育体制、加强“学”与“用”连接的政策调整方面,政府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 鹿立 )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