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 涵养时代新风

发布日期:2025-09-12    浏览次数: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语出北宋赵湘《南阳集》中的《本文》篇,意思是,要想教育感化天下,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端正自身的品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耕读传家、勤俭持家、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华民族浩浩青史,无数清官廉吏以优良家风立身处世,留下了众多传诵至今的清廉故事和家规家训。东汉“四知太守”杨震以“暮夜却金”的坚守诠释“性公廉,不受私谒”的风骨;北宋包拯立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家训,为家族划定廉洁底线;三国诸葛亮身居高位却不留余财,以《诫子书》叮嘱子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风家训,无不以“修身齐家”为根,以“守正笃行”为要,为后人立身处世树起了不朽标杆。

家风不正,则政风难清;家风不严,则党风难纯。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立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陈毅给女儿赠言“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党员干部当以此为范,把对党忠诚纳入家教,把清廉自守融入家风,引导子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亲属“常怀律己之心”,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使勤俭之德历久弥新。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廉洁家风是筑牢拒腐防变防线的“关键一环”。从近年来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来看,家风不正必致“家门失守”,有人以“爱”之名纵妻谋利,有人借“孝”之由敛财尽欢,“全家腐、全家覆”的悲剧令人警醒。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绝不能异化为为亲友谋私的“私权”。若任由特权思想滋生,让家人子女借势获取不正当利益,看似“为家人谋福利”,实则是将他们推向歧路,最终只会落得“一人失足,全家蒙羞”的惨痛结局。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好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良好家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当成必修课、常修课,以家庭的“小清廉”汇聚成社会的“大清风”,不断绘就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时代新画卷。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